相隔仅100公里左右,两座一线城市,“广深CP”(CP泛指亲密关系)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过去一年,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先行示范区”等多个重要战略措施接连发布,大湾区发展的航标愈发清晰,广州和深圳的核心引擎地位更加明确。1月14日,马兴瑞省长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更是寄望广州、深圳要发挥“双核联动、比翼双飞”作用,牵引带动全省发展。如何加强广深两地合作,也成为省政协委员们的热议话题。
“工作原因,我经常往返于广深两地,每次都有人问我这两座城市哪个更好,我回答不出。在我看来,广州、深圳是南中国的两颗明珠。”1月14日,在“委员通道”与媒体互动时,省政协委员黄少媚表示。
黄少媚说,广州、深圳虽然是“双核心”,但两地在产业发展方向、城市文化上各有异同,而相同点是两市都面临土地资源不足的问题。
对于两地如何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她提出三点建议。第一是充分发挥民间组织能动性,鼓励协会、商会等充分发挥在服务、沟通、协调等方面的优势,为跨城市企业创造更多对话机会。
第二是分享城市规划经验。“比如广州在城市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有成熟经验,而深圳在政府引导、产业布局等方面有突出成绩,两地可互相借鉴。”黄少媚说。
第三是以岭南文化为基础,增强包括广深两地在内的大湾区文化认同感,打造“文化硅谷”。
就如何加强广深科技合作,省政协委员陈宣群认为,首先是要强化顶层设计,由政府建立高效的战略合作机制。比如,整合广深科技走廊中广深这“一廊两地”的功能布局、区域交通、生态环境等资源要素。促进广深的政务数据资源互通,加强“数字政府”合作。此外,在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过程中,两地可重点加强在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的合作。
还有委员从交通规划和布局上,为增强两地联系支招。姚建明委员建议建设一条广深科技大道,从广州知识城开始,沿广州教育城、富士康科技小镇等地,将东莞松山湖和广州知识城这两个创新平台联结起来,将其打造成一条不收费的高等级市政路,并定位为服务广深科技产业的主要通道。
(责任编辑:DF387)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