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WeWork的故事仍在继续。
1月17日,据知情人士透露,新加坡国企淡马锡和私募股权公司挚信资本希望购买更多股份,使其成为WeWork中国的主要股东。
目前,WeWork拥有WeWork中国59%的股份,其他投资者包括软银、弘毅投资和Trustbridge。
据此,观点地产新媒体向WeWork中国方面求证,对方称暂不予置评。
WeWork在去年经历了成立10年以来最艰难的一年。2018年高达470亿美元的估值泡沫,在2019年的资本寒冬中被狠狠戳破。
以此次收购旋涡中的WeWork中国为例,该部分业务曾在2018年7月份进行第二轮融资筹集5亿美元,其中就包括了淡马锡与挚信资本,从而估值达到50亿美元。
但现在,淡马锡与挚信资本对WeWork中国的估值仅为10亿美元,缩水80%。
同样跌下神坛的还有重仓WeWork的孙正义。过去14年来创造“不败投资神话”,但在独角兽频频折戟下,“那个男人”第一次面临季度亏损。
如果说“蔚来的李斌是2019年最惨的人”,那么WeWork在去年的得票率应该也不低。
“上市不成,融资无门”,让WeWork成为了共享经济在今年的典型缩影,盘子越做越大,钱却越亏越多。IPO失败里的估值差异让这一场烧钱游戏被强行中止,其中就包含了WeWork在中国的业务。
WeWork宣布进入中国是在2016年,短短几年间就成为了国内市场的领跑者之一。
据观点地产新媒体了解,WeWork通过其合资企业“ChinaCo公司”在12个城市的125栋建筑中拥有办公场所。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在招股书中曾被173次提及,同时大中华区也是排在美国、英国之后的收入贡献者,营收达9953万美元。
赚的钱不少,但WeWork显然更擅长花钱。
一开始,WeWork在中国的势头看上去很美好,在主要城市合理扩张,出租率接近8成。随着跑马圈地深入,在与竞争企业不断对垒中,WeWork出租率开始降低,收入增长的同时,亏损却也在增长。
目前WeWork中国的出租率仅在60%左右,而部分新进入城市以及非发达城市更是低于一半。
随着手里的钱越来越少,WeWork开始限制支出,最直接的动作便是裁员。去年10月份,据《金融时报》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WeWork裁员人数接近1.4万名全球员工的30%,而WeWork中国也不能幸免于此。
同时,WeWork计划优先考虑美国、欧洲和日本的市场,并将从包括中国在内的部分地区撤出。这些举措正是为了聚焦主业,暂停大规模扩张,尽早实现盈利从而上市。
若能出售中国地区的股权,WeWork或可降低现金压力,继续推动业务发展。虽然估值比起当初减少了8成,但有时候敢于直面失败,才有扭转颓势的机会。
此次想要收购更多股份的淡马锡与挚信资本,早就已经是WeWork中国的股东之一,有消息人士透露,关于这项收购提案早在去年底就提交给软银。
据悉,中国与新加坡市场是淡马锡最主要的投资区域,两者占比都达到26%,高过欧洲和北美等其他区域。
淡马锡中国区总裁吴亦兵在去年7月份面对媒体曾表示:“机构踩雷很正常,只要投资就一定会踩雷。”至于在WeWork上踩的这颗雷,淡马锡正在通过追加投资从而保住第一笔钱。
事实上,这并不是WeWork中国第一次被卷进传闻中。
此前在优客工场刚刚提交招股书要上市时,就有业内人士透露优客工场对于与WeWork中国合作有着“浓厚的兴趣”。
当时,这笔合作不由得让人想起了孙正义旗下的另一家公司——Uber与滴滴的合作。两者从最开始的竞争再到后来优步中国卖身滴滴,孙正义在其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软银同时是上述两位的股东。
优客工场也仅仅停留在了兴趣层面,双方后来便再也没有交集,但优客工场的IPO之路似乎也受到了WeWork不小影响。
去年12月11日,优客工场宣布提交招股书,计划筹资1亿美元,WeWork在9月份失败的上市尝试所引起的估值差异,以及资本市场对于联合办公行业的集体唱衰,让这条路步履维艰。
有消息称,花旗集团和瑞士信贷集团退出了优客工场IPO的承销工作,因为他们决定不能以之前讨论的估值提供此次发行。一个多月过去了,优客工场仍未有任何新消息传出。
(责任编辑:DF524)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