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315,我们帮你维权】近来,ETC纠纷、信用卡盗刷、银行征信、保险理赔难等问题困扰着金融消费者,投诉多石沉大海、维权更举步维艰,新浪金融曝光台将履行媒体监督职责,帮助消费者解决金融纠纷。【黑猫投诉】
1月19日,央行征信中心将面向社会公众和金融机构提供二代格式信用报告查询服务,于是记者走进可以提供个人征信报告的一家银行网点,在一台自主查询机上打印了一份报告。
目前,个人征信查询方法主要有三种:自助查询机查询、柜台查询和网上查询,其中前两种为线下查询。
打开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官方网站 (http://www.pbccrc.org.cn),在客户服务板块,点击进入“全国各征信分中心及查询点联系方式”。征信中心公布了全国各征信分中心的相关信息,点击分中心名称后的红字“详细”,即可看到所有的具体查询网点。
与一代格式信用报告相比,二代格式信用报告在内容上增加了多项信息。而对于大家关心的“假离婚”买房受到显示“共同借款”信息并没有显示。为啥?原来,需要金融机构上传信息到央行,央行征信信息才能进行采集整理。
是否显示“共同借贷”信息
所谓“共同借款”,是指一笔贷款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借款人共同承担连带偿还责任的借款,是金融机构评估每个借款人信用风险的必要信息。
征信中心将在二代格式信用报告中设计展示“共同借款”信息,此举是为了更为全面地反映企业和个人状况。
而之所以被冠以“史上最严征信”,就源于新版征信将体现夫妻双方的负债情况,遏制了近年来以“假离婚”手段追求首套房资质而掀起炒房大潮。
但是,1月19日上线的最新的个人征信报告上,并未显示“共同借款”的具体信息。
原来,按照二代征信系统功能分步实施的工作部署,“共同借款”等新增数据项有待于下一步二代格式数据报送功能上线后,金融机构开始按照二代格式报送数据时才会展示。
这项措施至少会提升“离婚式购房”难度。央行征信中心有关负责人解释,如后续借款主体发生变更,征信系统将按照金融机构报送的信息,及时更新信息,客观记录实际情况。例如,如果发生后续共同借款协议解除,金融机构向征信系统报送更新信息后,不再承担还款责任借款人的信用报告中将不再展示这笔贷款信息。
央妈说:不要过度负债哦
信用也是一笔无形的财富。新版征信采纳的多项数据,也是为了直观、完整展示借款人履约情况,鼓励公众积累信用财富。
毕竟这是关乎到10亿人的大事。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征信系统收录10.2亿自然人、2834.1万户企业和其他组织的信息,规模已位居世界前列;个人和企业征信系统分别接入机构3737家和3613家,基本覆盖各类正规放贷机构。
二代征信报告有哪些变化?
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新上线的二代格式信用报告,直观展示个人“5年还款记录”,个人信息增加了“个人为企业提供担保”“就业状况”“国籍”“联系电话”等信息。
一代个人征信报告也展示了5年还款记录,新版报告有什么区别?
从信息量来看,二代格式个人信用报告展示“5年还款记录”是基于一代格式信用报告中的“最近24个月还款记录”和“最近5年内逾期记录”内容,增加了最近2年的逾期金额,比一代格式信用报告更加全面展示个人按期还款信息,更为全面准确反映个人信用状况。
而根据金融机构信贷风险管理需求,新版征信报告新增了相关数据项格式,主要包括:个人增加“共同借款”“循环贷款”“信用卡大额专项分期”“授信协议信息”等信息。同样,上述新增数据项有待于二代格式数据报送功能上线后,金融机构开始按照二代格式报送数据时才会展示。
增加如此多细节信息的原因,正如央行官网提示的:建议个人和企业及时关注自身信用状况变化,切勿过度负债,按时足额还款,维护良好信用记录。
水费、电费、话费预留展示格式
市场一直有消息称:水、电、煤气费和话费等欠费信息会被标记在二代个人征信报告上。
可以确定的是,目前二代征信系统尚未采集个人水费、电费缴费信息,仅在二代格式信用报告中设计预留了展示格式。
那么,未来央行征信中心会采集个人水费、电费等公用事业缴费信息吗?
上述央行相关人士表示,二代征信系统将继承展示一代征信系统中已采集的个人电信正常缴费和欠费信息。对没有信贷记录的人群,在征得其本人同意的前提下,采集“先消费后付款”的公用事业缴费信息。征信中心将与相关数据源单位协商,并将严格落实《征信业管理条例》第十三条“采集个人信息应当经信息主体本人同意,未经本人同意不得采集”规定,在数据源单位取得信息主体授权同意,并确保数据质量和安全后,才会进行采集和展示。
那么,二代征信会对我们个人的生活产生哪些影响?
“征信系统的建立使得社会上出现了一系列基于信用的‘奖优罚劣’机制,信用价值凸显。”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陈嘉宁认为,对于信用记录良好者,各类行为成本颇低。而记录不良者,除了申请贷款和信用卡受到阻碍,还有可能被影响其消费、出行方式、子女教育,甚至面临着法律诉讼的风险。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