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病毒疫情持续发酵,在这一关键时刻,基金公司集体“出手”——掀起了大额自购活动,用真金白金体现出对后市的信心。
基金君根据基金公告统计显示,目前已经有41家基金公司宣布自购,合计金额已经逼近26亿元。后续可能还有基金公司加入这一行列,数据可能还会增长。
多家基金公司更是积极表示,此次疫情事发突然,短期对经济不可避免地造成一定冲击,但基于中国经济中长期稳健向好的发展趋势未变,当前A股具有显著估值优势,投资性价比高。
一周自购已超25亿
2月3日,兴全基金率先宣布运用固有资金自购旗下偏股型基金6000万,随后天弘、易方达、汇添富、广发、富国、华安、东证资管等大批公司也宣布自购。
据中国基金报记者统计显示,目前已经有41家基金公司宣布以固有资金及员工资金认/申购旗下公募产品,合计金额已经逼近26亿元,达到25.72亿元。其中自购金额超过1亿元的达到7家,分别为天弘、易方达、汇添富、广发、华安、东证资管、中银基金。
这是国内历史上第二次出现基金公司集体自购,上一次集体自购出现在2015年股灾之际,尤其是在7月份之后,大概有接近40家基金公司宣布自购旗下权益基金。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不少基金公司是公司高管、基金经理、员工家属等参与自购行列。如景顺长城以不低于7000万申购自家偏股型基金,其中是公司固有资金申购3500万元,而剩下的3500万元是员工及家属申购。而中融基金也是固有资金3000万购入旗下偏股型基金,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督察长自愿跟投合计300万元。鹏华也宣布,公司高管、基金经理也将积极购买,同时也在内部倡导所有员工积极购买公司旗下基金并长期持有。
数据显示,基金公司自购最早始于2005年,当年共有14家基金公司参与,涉及自购金额约为4.7亿元,此后随着基金公司数量不断增加、产品类型更为丰富,自购次数与金额持续提升,并于2015年攀升至20亿元以上的级别。而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自购金额分别达到21.46亿元、29.82亿元、23.27亿元、32.58亿元、28.57亿元。
业内人士指出,后续可能还将有基金公司宣布自购,有可能自购金额会打破此前纪录。
目前基金公司自购情况一览
自购基金值得关注
基金公司宣布自购的产品绝大多数为权益类基金,显示出对后市看好,其中多数公司布局旗下绩优老基金,少数公司也布局正在发行新基金。
基金自购的基金也值得投资者关注下,尤其是绩优基金经理斥巨资申购的旗下基金,过去也有不少表现较好。不过也有人士认为,自购行为虽然体现了诚意及对后市的积极态度,但这并非选择产品时考量的唯一因素,还需要看基金经理的过往业绩、投资风格等。
部分明确宣布购买的基金一览(不完全统计)
积极看好后市
动用固有资金自购直接影响到基金公司的实际盈利,大手笔的自购背后显示出这些基金公司对后市的信心。
工银瑞信基金就表示,疫情这一外生冲击对资本市场的影响更多是暂时性的,并不构成中长期A股市场投资决策的主要变量。“我们对中国经济充满了信心,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充满信心。基于此,公司做出上述自购的决定。”
“此次疫情对于证券市场是短期的一次性冲击,市场中长期走势依然是由经济基本面和货币政策环境来决定,并且市场的风格和结构特征也不会受到疫情的显著冲击。与此同时,从历史经验看,类似这样的冲击往往都会带来比较明显的投资机遇。”光大保德信基金表示。
华宝基金表示,此次疫情事发突然,短期对经济不可避免地造成一定冲击,但基于中国经济中长期稳健向好的发展趋势未变,基于逆周期政策的持续发力,基于医疗科技的攻坚克难,国内资本市场中长期向好的大趋势依然坚挺。无论是历史纵向,还是跨资产、跨国家之间的横向比较,A股当前都具有显著估值优势,投资性价比高。
中银基金认为,疫情发展虽然短期有不确定性,但在4月至5月前趋于平息却很可能是大概率事件,届时伴随着经济活动恢复,A股市场或将迎来明显的反弹机会。疫情仅会对经济构成短期冲击,不会改变其中长期发展趋势。随着疫情出现拐点直至最终平息,市场的风险偏好将逐步修复。一旦疫情平息,前期压制的需求将会有补偿性释放,经济将回归中长期基本面。预计经过本轮调整后,A股在全球市场中的性价比依然突出,待疫情过去,外资加大力度配置A股的大趋势即会恢复。
建信基金直言,市场长期走势取决于流动性环境和全年的政治经济政策方向,目前上述系统变量并未发生变化,并且市场依然存在结构性机会,一是看好半导体电子、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领域等科技和先进制造类标的;二是重点关注业绩稳定、估值经过一定程度调整后的医药板块标的,以及必需消费品中的优质标的;三是关注科创板首批解禁叠加市场情绪冲击带来的下跌中的机会。
(文章来源:中国基金报)
(责任编辑:DF526)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