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18391752892

对话伍戈:期待疫情拐点到来 看得到恢复生产的动能 _ 东方财富网

核心摘要:2月10日,部分企业启动复工,尝试恢复生产经营工作。疫情防控与恢复生产,都被提到重要位置。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戈接受第一财经记者专访时称,大家都在期待疫情拐点出现,但是目前还没有明确答案。这就要求疫情防控要继续严防死守,同时在防疫和复工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现在看得到大家想要恢复生产的冲动的,只是疫情的严峻让大家有些两难。”伍戈认为,在疫情防控方面,还可以投入更大的力量,以更聪明、更智慧的方式来提升对疫情的防控效果,坚决防止返工期间疫情出现二次反复。同时,根据不同行业特征,逐步将生产恢复起来,不能让经济停

2月10日,部分企业启动复工,尝试恢复生产经营工作。疫情防控与恢复生产,都被提到重要位置。

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戈接受第一财经记者专访时称,大家都在期待疫情拐点出现,但是目前还没有明确答案。这就要求疫情防控要继续严防死守,同时在防疫和复工之间找到一个平衡。

“现在看得到大家想要恢复生产的冲动的,只是疫情的严峻让大家有些两难。”伍戈认为,在疫情防控方面,还可以投入更大的力量,以更聪明、更智慧的方式来提升对疫情的防控效果,坚决防止返工期间疫情出现二次反复。同时,根据不同行业特征,逐步将生产恢复起来,不能让经济停摆。

在他看来,结构性政策要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总量政策根据疫情发展小步快跑,但结构性的政策要“大放异彩”。

“结构性政策第一更加精准,第二力度要更大。总量性的大刺激,在这个时点,我觉得还是要悠着点。”伍戈称。

保持谨慎

第一财经:近期疫情控制数据呈现向好迹象让我们感到宽慰,你认为疫情是否不再需要担心了?

伍戈:我们都在期待疫情拐点的出现,但何时出现,医学专家还没有告诉我们准确的时点。

站在这个时点,好消息是我们看到新增确诊人数已经比较稳定,特别是湖北以外的数据有好转迹象。但是,随着返工潮启动,大家也在担心会不会有二次冲击的可能性。可以说,目前疫情还是有必要担心的。

第一财经: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各界对经济下行的担心正逐步升温。在你看来,当前大家对经济所受冲击的预计是否充分?

伍戈:对这次的新冠肺炎疫情,大家都很清楚的是,致死率低于SARS但传染性要高得多,死亡人数也超越了SARS时期。所以,无论是对经济造成的打击还是对社会产生的冲击,都比SARS要大很多。同时,为了防控疫情传播,政府采取了严格的封闭隔离措施,这些对经济也会造成明显影响。

下调增长预期

第一财经:你预计疫情对中国经济一季度影响有多大?

伍戈:我们预测在4%到5%之间,比年初的5.8%左右的预期大幅调低。

疫情出现之前,大家对一季度经济增速的预期都是5.9%、6%的样子,但是毫无疑问,现在都会将预期调低。保守的观点认为,会降到5点几、4点几。确实从最近的高频数据看,不管是发电耗煤量、客运量、房地产销售面积,都很低。

这也要求,要在疫情控制和生产恢复之间找到一个平衡。虽然很纠结,但随着疫情控制的变化,我相信这个天平还是会朝着稳增长的方向倾斜。

第一财经:目前很多机构的经济学家都预计,疫情对经济的冲击是暂时的,可能会局限在一季度。从全年来看,你认为影响程度有多大?

伍戈:疫情的拐点何时出现是个关键。但是目前医学专家没有给我们一个定论,不过一个可能的时点是2月中下旬。

如果拐点如期出现,那么到3月份就会出现疫情向下、经济向上的趋势,冲击就不会延续到二季度。这样的话,房地产、基建就能很快恢复,物流、交通等也会明显恢复,餐饮旅游等受冲击非常大的行业,会滞后恢复,但也会逐渐恢复。

所以一季度会是一个低点,全年是一个逐步恢复的过程。但这也要求我们加强疫情防控,返工潮后不要出现疫情的二次反复。

支持逐步复工

第一财经:今天(10日)已经有部分企业开始复工,这能不能看作是经济开始恢复的标志?

伍戈:今年春节假期延长,很多企业在10日开始复工。预计2月中旬会有大量企业选择复工,有的可能是远程工作或者弹性工作制。但目前来看,复工将是缓慢的。

目前大家对疫情依然很担忧。企业和员工担心,所以何时复工会在政府允许的范围内根据实际情况自己决策;地方政府也担心,目前各地对疫情防控都在尽量压实主体责任,既包括地方官员的主体责任,也包括企业负责人的主体责任。所以,疫情拐点还没有明确,疫情防控又比较严格,这两股力量之下,复工是逐步的。而且复工也不意味着复产,产业链的恢复需要一个过程。

从需求的角度看,在疫情出现之前,今年的预期本来是会边际修复的。一方面,外需2020年预期比2019年是要好的,与此同时,去年四季度开始全球PMI指数是向上的,制造业在修复。另外,虽然今年债务压力比较大,但是专项债扩容、财政发力、货币政策滞后影响,内需也会企稳。在没有疫情的时候,大家对今年的需求的预期不是很差的。

疫情来了当然会打击需求。需求的恢复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现在看得到大家想要恢复生产的冲动的,只是疫情的严峻让大家有些两难。另外,银行间市场利率、LPR都是下降,这对利率敏感行业都是有作用的,而实际上绝大多数行业都是对利率敏感的。

积极施救

第一财经:一季度债务压力之下是否会造成抛股还债,股债联动产生叠加风险?

伍戈:目前主要担心受疫情冲击较大的行业。对它们而言,是遭遇了天灾。

可以预见的是,在他们没有现金流收入的同时,还要支付固定的房租、利息、员工成本,显然是难以支撑的。

这种如果出现违约,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并不是因为企业自身经营不善造成的,而是遭遇了外部冲击。这时候的救济措施就变得非常关键,这个时点,我建议还是要适当去给予救助的,帮助企业缓解债务压力。

实际上我们能感觉到一些对应的救助已经在展开。总量政策方面看,银行间利率在下降,我相信还会有更多纾困措施出现,会在2月、3月将风险控制在最低。

第一财经:有观点认为,企业本来就应该提升自己的抗风险能力,遭遇外部冲击时努力自救,不应对宏观政策过度依赖。你同意吗?

伍戈:我不同意。就好比一个人掉进了水里,你能要求他“你应该去学游泳吗”?他肯定是先扑腾着自救,不行了才呼救。

当然,要救所有的企业肯定是救不过来的。客观上,一定会有一部分企业面临破产、倒闭,自己消化风险,正常经济下行期也会有企业破产。

我们期待疫情的拐点早点到来,期待3月之后逐步复工,而消费餐饮等行业的恢复,实际上也依赖于制造业复工的进展。

发挥价格的作用

第一财经:在经济增长承压、人民币贬值压力较大的情况下,是否会出现金融市场风险叠加,形成新的冲击?

伍戈:我们讨论风险叠加的时候,往往是在最差的时候。但是很多问题需要向前看。叠加当然是会叠加,债市违约风险、人民币汇率风险、股市抛售风险等,但是市场是有自身调节的力量来消化的。

比如汇率。当经济遇到挫折、当出口遇到问题,汇率在央行不干预的情况下会自主地贬值。而这种贬值恰恰是应对经济下行的对冲,出口会得到提振,会有一种自发调整。不要把资产价格的波动就一定认为是风险的叠加,它反而是一种自我增加免疫力的过程。

要充分发挥价格的作用。目前,我们一方面要谨防叠加,但另一方面也要仔细观察,到底是一种非常规的市场现象,还是市场自发的一种反应。要发挥金融资产价格的作用。站在目前这个时点,一方面要防疫情,一方面要恢复增长。大家对疫情预期最差的时候已经过去了。

重视结构性政策

第一财经:总体来看,应如何通过短中长期经济政策和改革组合,走出冲击,恢复经济增长动力?

伍戈:要在复工和防疫之间,找到一个平衡。这也是每一个人在纠结的,我要不要去上班。一方面,对疫情我们不乐观,要继续严防死守。另一方面,还要根据各个行业特征,将生产逐步恢复起来。否则经济停摆,大家更加恐慌。

因城施策、因业施策、因企施策,政府政策积极创造更有利的条件来做这些事情。在疫情防控方面,还可以投入更大的力量,比如加强大数据观测分析,提供更有效的防治依据,通过更聪明、更智慧的方式来提升对疫情的防控效果。坚决防止返工期间疫情的二次反复。

从宏观政策而言,结构性政策要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总量政策要根据疫情发展小步快跑,但结构性的政策我觉得还是要大放异彩。

目前不是所有企业都难过,总量性的利率放松等政策要渐进性地使用,还是要结构性的政策。如果这时候放水放多了,疫情结束之后房价猛涨,这又会成为一个问题。

对中小微企业,该展期的展期,该减免的税费减免,银行方面,对中小微企业给予更多的展期和容忍度,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哪怕积累一些不良,这都是可以接受的代价。结构性政策第一更加精准,第二力度更大。

总量性的大刺激,在这个时点,我觉得还是要悠着点。

提升软实力

第一财经:疫情发展及防控,将如何影响中美经贸关系?全球价值链遭受怎样的冲击?如何加强国际合作?

伍戈:中美前年以来的问题依然存在,但疾病的抗击是全人类共同的任务。在抗击疾病的紧要关头,其他的问题就要从长计议了,人道主义救助要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目前可以看到,疫情已经对国际间的贸易、交往产生了一些影响。但是,很难想象产业链会因为一个疫情发生变化。能够真正改变趋势的,还是国内软实力方面的东西。

我们一直是想拥抱世界、拥抱全球化的。但是客观上,这些年来全球化也造成一些贫富悬殊等问题,并非一帆风顺,遭受到不少挑战。

从我们自身来看,加强国际合作也有很多事情要做。比如金融市场,在信息披露、会计规则以及其他制度标准方面,能不能更加主动地与国际接轨。同时,要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更加有诚意地拥抱开放。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责任编辑:DF372)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
下一篇:

4.25黄金多空争夺可双向斩利,周获利4.3万不过尔尔!

上一篇:

东营支脉河治理连通工程今日正式开工 _ 东方财富网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