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的到岗率已达到80%,情况非常不错。有些身处外地的员工受限于各种条件,赶不过来,可以理解。”孚日股份副总经理、董秘张萌2月10日下午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
2月10日是全国大多数地区企业复工的日子。调研情况显示,复工企业一手抓防疫,一手抓复工生产,各产业生产渐次步入正轨;而上下游产业链、物流运输、零售终端等行业逐步恢复,将推动龙头企业逐步提升负荷和生产效率。
防疫摆首位
孚日股份位于山东高密,员工人数超到1.5万人,是全球最大的毛巾生产企业,公司产品大部分出口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全球主要市场。
“尽管国内市场受疫情影响,但海外市场订单仍旧饱满。正常年份,我们都是初六复工生产。”张萌介绍,2月3日,公司便向当地政府提出复工申请,同时提交疫情防控方案。获得有关部门批准后,公司于2月5日陆续分批次组织员工返岗,至2月10日,生产已逐步达到正常状态。
从事高端装备制造的潍柴集团在农历初三便陆续复工,2月5日进入满负荷生产状态。
疫情防控措施能否落地是复工生产的关键。比如当前炙手可热的必备防护品口罩,有些公司采取以员工自备为主的原则;有些公司则通过公司自备与向当地政府求援相结合;有些公司通过各种渠道甚至是全球购为员工准备口罩,如海信集团就利用全球渠道进行采购,为国内7万多名员工提供防护用品。
全力复工保效益
张萌介绍,企业必须得转起来。海外客户不断催订单,短时间推迟交期,对方还可以理解,如果长时间不能交货,订单就可能流失。
一家主要做出口的农药企业负责人表示,虽然地方政府可以帮助协调贸促会出具不可抗力证明,可一旦因交货不及时被客户起诉,客户可能也就丢了。为此,公司对所有返岗员工采取封闭式管理措施,避免与外界接触。
中宠食品董事长郝忠礼表示,现在已出现经销渠道断货的情况。工厂原定的假期是腊月二十五到正月初七,延期复工势必造成效益下滑。公司有员工将近3000人,正常每月工资支出大概在1200万元至1300万元,疫情期间停工休整,企业不能生产、销售,压力还是比较大的。
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总裁贾少谦2月10日发出“给员工的一封信”,指出关键企业的有序经营运转是面对疫情风暴的“压舱石”,海信从事的家电产业产值大、产业链长,上下游配套和关联企业众多,仅在青岛一地就涉及200多家上下游配套企业,海信尽快全面恢复企业经营与生产牵一发而动全身。
期待全产业链复产
“从原料来看,我们正常库存在1个月左右,加上水电气自供,目前尚可以满足正常生产。还有一部分原料在途、在港,这部分可能受到一定影响。”张萌介绍,目前看,最大的挑战来自辅料,生产企业大多为中小企业甚至小微企业。
全产业链及配套产业的复产速度将决定大企业生产负荷、效率以及可持续生产的时间,这一问题在大多数行业广泛存在。以持续经营的畜禽养殖行业为例,上游配套的饲料企业已逐步复产,但再往上游的玉米加工企业、收购企业未必同步复产。再比如当前紧缺的红外体温筛查设备,最核心的部件测温模组供应充足,但大量的零部件供应多为中小企业。
“最细枝末节的单元可能影响整个产业链的生产计划和开工率,但越到最小的单元越分散,越难以控制。”一位企业人士表示,虽然各地陆续出台复产、保证运输等措施,但实际效果要看疫情持续时间。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
(责任编辑:DF513)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