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到的1月信贷社融数据终于来了。
2月20日,央行发布1月信贷社融数据。虽然受春节假期和疫情等因素影响,本次数据公布时间比往常晚了近一周,但1月信贷社融的超预期表现还是让市场眼前一亮。
受春节假期影响,1月实际工作天数只有三周多,但当月新增人民币贷款3.34万亿元,较去年同期还增加1109亿元;社融增量更是大超预期,当月受地方债发行放量和表外融资回升推动,新增社融高达5.07万亿元,同比多增3883亿元。新增人民币贷款和社融增量均创单月历史新高。
由于新冠疫情是在1月下旬蔓延至全国,正好与春节假期重叠,对1月信贷社融投放几乎没有影响。业内普遍认为,2月新增信贷社融数据虽将受疫情影响会有所回落,考虑到2月历来是信贷社融的小月,如果大部分企业在2月末3月初复工,3月信贷社融依然将保持同比增长,整个季度信贷社融同比回升态势将不会发生改变。
企业中长期贷款占新增贷款近半数
1月信贷投放通常有着“开门红”效应,银行会将上年底储备的贷款项目集中在来年年初投放,实现早投放、早收益,今年1月也延续了这一趋势。当月信贷社融数据显示实体融资保持强势,结构与总量都有改善。
从当月新增人民币贷款的细项看,新增信贷以中长期贷款为主。其中,企业部门中长期贷款同比多增2600亿元至1.66万亿,占当月新增人民币贷款规模近一半。企业中长期贷款的持续转好,也反映出实体经济融资需求相对强劲。以住房按揭贷款为主的居民部门中长期贷款同比多增522亿元至7491亿元,同样反映房贷需求的平稳。
民生银行首席宏观研究员温彬表示,从增量结构上看,企业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都比上月和去年同期多增,说明在逆周期调控政策下,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增强;同时,企业中长期贷款比上月和去年同期的增量又分别高于企业短期贷款的相应增量,说明金融机构按照监管要求不断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民企、制造业的中长期融资支持力度。
M1增速首次降至0%
除新增贷款表现不俗外,当月社融增量更是大超预期。社融回升主要受地方债发行放量推动,1月政府债券净融资7613亿元,同比多增5913亿元。表外融资同样有所回升,信托贷款和委托贷款合计较去年同期多增760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同比少增2384亿元,显示出银行用票据冲量的情况大为减少,融资结构进一步改善。
在货币增速方面,受春节因素扰动,狭义货币(M1)和广义货币(M2)增速均较上月末有所回落,前者降至0%,为有该统计指标以来首次,后者比上月末低0.3个百分点至8.4%。
据西南证券宏观研究团队分析,今年春节在1月下旬,临近春节,企业存款下降更明显,而居民手持现金会增加,这就导致M1和M2增速回落,而M0增速回升。由于居民手持现金规模增加,货币乘数有所下降,M2增速也会有所回落。随着春节因素冲击退出,M1、M2等货币增速将再度回升。
对于为何M1余额同比增长为0%,中信证券固定收益研究团队认为,1月企业存款减少16100亿元,与春节前结算居民薪酬直接相关;但疫情直接导致了春节期间居民外出消费有较大减少,居民存款回流企业这一过程受到抑制,这也是M1增速较低但居民存款显示多增的直接原因。
不过,有分析人士指出,M1余额只有M2的四分之一左右,其单月的增速波动不影响对全社会流动性的判断。
2月信贷投放或将现结构性变化
由于疫情蔓延至全国恰逢春节假期期间,因此疫情对2月的冲击会更为明显。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李佩珈表示,疫情将改变短期的信贷投放节奏和方向,预计2020年新增信贷将呈现“前低后高、逐步企稳”的运行态势。未来一段时间,信贷需求将呈现阶段性、局部性变化。具体来说,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受疫情冲击较大,其信贷需求将有所减少;基建领域信贷投放前低后高,全年基建领域信贷投放规模多于上年同期;卫生医疗等疫情防控相关领域的信贷需求将逆势增长;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企业受疫情冲击较小,信贷需求保持稳定;传统消费信贷增长放缓,但新消费信贷需求上升。
“全年看,考虑到今年稳增长压力加大,政策层面可能会出台更多扶持措施,未来一段时间信贷规模有望迎来反弹性增长,全年新增信贷规模或将与2019年基本持平。”李佩珈称。
西南证券宏观团队则认为,疫情对2月信贷投放的结构影响大于总量影响,一季度信贷社融投放依然会保持增长态势。
“虽然疫情冲击之下,开工延迟会对2月信贷社融投放形成冲击,但对企业贷款等冲击相对有限,更多冲击在于个人按揭贷款。同时考虑到去年2月为春节所在月份,信贷社融均为小月,对整个一季度信贷社融投放影响有限。”西南证券宏观团队称,近期政策强调加快复工进度,预计未来一两周将进入集中复工期。而复工将伴随着融资需求增加,在宽松政策的呵护下,信贷社融将再度回升,预计一季度新增信贷在6.6万亿左右,一季度信贷社融同比回升态势不会发生改变。
温彬表示,疫情对金融数据的影响将逐渐体现,短期内需求或有所回落,但供给不断发力,刺激信贷增长的因素不断增多。短期来看,要继续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灵活运用降息降准、公开市场操作、再贷款、再贴现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加大对疫情防控的货币信贷支持力度,全力支持企业复工复产。随着疫情不断改善,实体经济需求回升将带动融资增加,要持续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民企、小微、制造业等领域的中长期信贷支持,促进经济加快恢复。
(文章来源:券商中国)
(责任编辑:DF380)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