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上汽通用、富士康、小米、OPPO和vivo进军口罩生产后,下一个在疫情中意外“跨界”的企业,是卖咖啡的瑞幸。
2月21日,天眼查数据显示,瑞幸咖啡(北京)有限公司经营范围新增“零售药品、医疗器械I类、II类 ”等与医疗相关的业务,外界纷纷猜测瑞幸是否要在咖啡店卖口罩。时代财经就此向瑞幸询问,不过截至发稿,尚未收到回复。
“借助互联网思维,瑞幸带给消费者全新的用户体验。但同时,品类单一及用户粘性不高成为其明显缺点,因此瑞幸不得通过拓展产品品类、延伸销售渠道等方式来提高变现率。”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分析师陈礼腾认为,瑞幸不断扩大其经营范围也在情理之中。
瑞幸门店分布广泛,但其主业咖啡盈利堪忧。数据显示,截止到2019年12月中旬,瑞幸咖啡在华门店数量一共为4910家,以平均每天开7家店的开店速度领先星巴克600家。即便如此,瑞幸成立以来一直处于亏损状态:2017年亏损5637万元,2018年亏损16.2亿元,2019年前三季度净亏损超过17亿元。在零售赛道上遭遇了“规模不经济”的危机,瑞幸似乎只能不断尝试拓宽经营范围。
今年1月8日,瑞幸咖啡发布智能无人零售战略,推出了无人咖啡机“瑞即购”和无人售卖机“瑞划算”,其首席执行官钱治亚则公开表示,“瑞幸咖啡正在构建一个自有流量+自有产品的智慧零售平台”。这意味着,在继续扩大流量的同时,瑞幸还需要发展产品业务。
据业内消息,去年以来,瑞幸咖啡(中国)有限公司工商信息经营范围多次变更,2019年7月,瑞幸咖啡将“纺织品及针织品零售;服装零售;鞋帽零售;钟表、眼镜零售;箱、包零售;其他日用品零售;文具用品零售;其他文化用品零售;其他未列明商务服务业等”纳入经营范围。当年10月,瑞幸咖啡新增经营范围包括图书、报刊零售、音像制品零售、电子出版物零售。可见,随着业绩增长的疲软和市场的风云多变,瑞幸似乎并不满足于单一的咖啡业务。
零售便利店不等同于传统药店,经营药品首先面临着政策上的市场准入门槛。2018年12月,北京市出台的《关于进一步促进便利店发展的若干措施》便打破了之前的食品药品经营限制,为便利店卖药提供了政策支持,而后屈臣氏、物美、苏宁等先后被批准卖药。在疫情的风口下,瑞幸也开始迫不及待的入局。
瑞幸此番跨界,既让人惊讶也让人期待:或许在未来,人们可以在无人便利店买到咖啡,同时也买到了心心念念的口罩。
(文章来源:时代财经)
(责任编辑:DF526)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