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投资创始人、CEO王博:未来垂直领域将更有空间
袁媛
倒推18个月,“”无疑是当下最热点的名词,由阿里巴巴余额宝引发的对于颠覆传统金融业的呐喊声此起彼伏。而传统金融业这厢,也分成了两派,不少老牌且大型的金融企业,还在按部就班地寻着以前的套路和金融理论发展,或有些许尝试,却并不着急冒进;而另一派则大胆创新,全力加入互联网金融的大军,以期弯道超车。
互联网金融是否能颠覆传统金融业,还处在一片争论中,但显而易见的是,它的出现,确实颠覆了传统金融业的垄断格局。互联网所带来的平等透明的机会,让更多创业者进入金融业成为可能,国内P2C互联网金融交易模式平台“爱投资”就是其中的一员。
但是,反观互联网,也已经形成BAT的垄断格局,作为互联网金融的创业者,可谓腹背受敌。那么,未来18个月,对于如“爱投资”这样的新创互联网金融从业者们来说,到底还有多少种可能呢?
《中国经营报(,)》:在P2P一片火热的情况下,你们为什么要开创所谓P2C互联网金融交易平台?是为了独树一帜吗?
王博:P2P的IT术语是指Peer To Peer,但是监管机构现在认定的定义是Person To Person,所以我们才将自己的平台定义为Person To Company。这个是出于我们自己对金融的风险控制的理解和划分。
Lending Club的上市,让P2P公司都看到了曙光。他们的产品区别于所谓的金融产品,有更明确的互联网属性。比如他们的需融资项目是标准化的,而这个标准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信息和交易过程都公开透明。但这一切是建立在完善的个人信用体系上的。国内尚没有建立这样的个人信用评估体系,所以对个人的贷款风险还是会比较大。当然,互联网的所谓透明,只能公示个人投资者的收入记录,社会身份地位,但验证难度高,单笔额度较小,若单笔金额放到50万元以上,则违约率会明显上升一倍,风险相对较难控制。且平台间不像银行间系统,可以有共同黑名单,平台间避之不及。
基于上述原因,我们还是选择帮助企业进行融资贷款,企业有实体,也有相应的抵押物,违约成本会相应提高,这样的风险管控更有保障。
《中国经营报》:抵押物是传统金融概念,很多中小企业恰恰是因为没有足够的抵押物,才无法从传统金融渠道贷款的。如果你们也需要担保,那怎么体现创新性呢?
王博:严格来说,“爱投资”在互联网金融领域是属于偏保守的,这种保守,主要来自于对风险的管控。正如我上面所述,我们在风险管理方面,还是因循传统金融业的办法,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投资者的资金安全。
而互联网金融的创新,不在于颠覆传统金融的理论,除了在获客上面变成用互联网手段以外,其余仅是对传统金融的一个补充。传统金融体系下,银行对小微企业的贷款审批门槛高,速度慢,赶不上小企业的经营周期;而小贷公司或担保公司因为经营性限制,自有资金及银行授信额度等方面的掣肘,在资金配置上也不够灵活。两者都不能完全满足整个市场的需求。互联网的介入恰恰弥补了这两点。或者说监管层的宽容我们有了夹缝生存的空间。
例如,互联网金融公司与小贷及担保公司合作,从线上融来更多的资金,与具体项目进行匹配,这也反向推动了小贷公司与担保公司去开拓业务的积极性,而以往他们因为受到资金的制约,在业务拓展上有很大的局限性。另外,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有时候会需要一些短期的资金周转,从银行这样的传统机构借款,审批周期往往不赶趟儿,这方面也恰恰是互联网金融的优势。以“爱投资”来说,项目的风险审批大约需要两周时间,审批完成后,资金的筹集与到位只需要1~2天。
《中国经营报》:那么对广大的投资者来说,互联网金融的存在,其意义是什么?
王博:众所周知的是,互联网金融带给投资者一个相对高收益的理财渠道,并且这种高收益的门槛降低了,比如余额宝这样的货币基金,1元钱也可以参与。很多P2P公司的项目,最低100元也可以参与。这只是第一个层面。
互联网金融更大的意义在于信息的公开透明。以往人们去银行存款,或者买各种理财产品,你只是拿到固定的收益――利率是国家规定好的,而理财产品也是提前告诉你收益。这些金融机构到底把你的钱借贷给谁,中间的利差到底能有多少,投资者是无从知晓的。传统的金融机构就是利用整个资金池的期限错配来实现息差收入的,当然这都建立在揽储权力上。而P2P这样的公司,恰恰通过一对一的项目借贷模式,披露每一个借款对象的全部相关信息,以及完全透明的交易成本,产生了更为合理的融资产品――投资者能够清楚地评估自己能有多少收益,而贷款方也能够因为中间环节的透明,合理地降低融资成本。
《中国经营报》:虽然互联网的特质是公开透明,但是我们也看到,P2P公司老板跑路的消息层出不穷,这是否预示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安全性更难监控?
王博:其实金融风险不单纯是互联网带来的,没有互联网金融的时候,各种金融诈骗也是层出不穷的。包括之前银行收紧对担保公司的信贷,也是出于对安全性的考虑。但中国整体的投资环境,有一个比较特别的地方,就是刚性兑付,银行或者,都是一样无法打破的。比如有明文规定,银行对旗下的理财产品不允许承诺收益。然而基本上无论银行在对某一项投资是否有坏账,基本上还是会保证那些理财产品的偿付。而对于我们这些互联网金融公司来说,现在的境遇是,哪怕出现一单未偿付,也就干不下去了。
但这是不符合投资逻辑的,投资都是有风险的,这个在理论上大家都能接受,可是到实际层面,大家都希望拿着高收益而没有风险。我认为,互联网金融的另一个层面的意义,应该是通过更透明的信息披露,培养投资者自己承担和鉴别风险的意识和能力,建立更合理的投资环境。这样,我们才能真的如监管机构所期望的,成为所谓的信息平台。毕竟信息平台要保证的是信息的真实性,而我们现在更多的精力都要放在向投资的最后收益负责。
《中国经营报》:说到所谓的信息平台,我们也发现,很多P2P公司一方面拼命的强调自己信息平台的属性,一方面又不断地诉说自己在金融方面的创新,这是什么原因?
王博:其实在公司里,两方面的人才都有,一方面因为涉及到金融领域,尤其是风险管控方面,所以必须有金融领域的人才。但另一方面,你会发现,互联网金融公司的属性和运作模式,更偏向于互联网。
例如,大多数P2P公司的产品,都是趋于标准化的,这是互联网的产品理念。还有就是渠道层面,其实就现状来说,互联网金融公司的模式都差不多,又由于门槛降低了,所以竞争异常激烈,同质化严重,从产品到渠道都是互相模仿。所以互联网金融公司与传统的金融公司有很大不同――传统金融公司追求每一单个产品的利润率,而互联网金融公司注重的是市场占有率。所以,你可能也会发现,互联网金融公司公关市场方面的人员多来自于互联网企业。
我们强调自己信息平台的属性是希望真能如此,但一旦出现无法兑付的情况,银监会还是会本着不出现群体事件的原则要求刚性兑付,这时候我们还能叫信息平台吗?换句话说,如果没有兑付,我们也就不用干了。
《中国经营报》:回到风险管控的问题,你刚才介绍“爱投资”的风险管控,是趋向于保守,那么你们的模式是怎样的?
王博:现在P2P公司的风险管控分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养大量的人员对每一单个贷款项目进行基本审核。这个模式一般要求公司对风控人员的掌控力非常强,当然,人越多越难管理,显而易见的逻辑是,这样的模式运营成本和坏账率也会很高,所以这样的模式需要更高的毛利率来维持。而另一种,请少量的有金融领域风险管控的人,进行与传统金融风险管控类似的审核流程。这样的好处是风险会降低,但是弊端是业务量的扩大会受到制约,公司发展会相对缓慢。
两种模式都各有利弊,“爱投资”选择的是后者,也就是我之前所说的相对保守。而我们的做法是,一方面我们积极丰富产品线,比如我们在行业内首推“爱担保”“爱融租”“爱保理”“爱”等。一方面是宁缺毋滥,项目少不重要,还款才重要。另外,我们拓展更多的合作渠道,比如与60多家信誉和实力良好的担保公司合作,避免与一家合作的风险。
《中国经营报》:如果让你预测一下未来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你认为是怎样的?
王博:其实我们也可以看到,在互联网领域也已经形成BAT的垄断格局。现在监管政策还未出台,三大巨头也还未真正出手进入竞争。单就互联网本身来说,每一个细分领域在充分竞争以后,也都是剩几家而已,这是互联网过于同质化的本质决定的。互联网金融应该也会如此,只是这样的竞争,要经历多久,无人能预测。
但是,同样就互联网的特点来说,即使是巨头局面形成,还是会有很多“小而美”的垂直类网站生存得很好。未来的发展谁也无法说清楚,互联网创造了太多奇迹,但是我相信,只要踏实的把产品做好,生存空间永远都不会缺乏,尤其对于互联网金融来说,毕竟现在看来,市场需求还是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