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讯银行消息 12月19日,由和讯网主办的第十五届中国银行分论坛在北京盛大召开。本届论坛的主题是“未来银行―科技激发想象”。国有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银行研究中心主任曾刚在论坛上表示,金融业格局方面,各个机构都在进行跨界相互的渗透,银行也做了很多非金融机构的事,非金融机构也做了很多银行做的事。未来更多是更加融合和专业化发展的模式,不同类型的机构在整个金融链条当中,占据一个链条和一个环节,技术是在于获客和大数据的应用,但是这些应用不能脱离银行的边界,以前有很多是超越了许可的边界,会回到本源,技术会把传统的模式改变,还有一些非银行的机构发生作用。
以下为圆桌对话实录:
由曦:王行长提到了金融科技对银行经营的助力。曾老师是长期在有深入的研究,也经历这了几年银行业这几年快速的发展,您能不能谈谈您对这个话题的看法?
曾刚:银行本身也是科技的影响很深的行业,抛开13、14年兴起的,之前最好的金融科技的应用都是在银行层面上,传统的金融机构在投入。从手工到现在的ATM机,数据处理等等。在此之前,科技层面的应用,商业银行是完全是主导的。08―15年,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兴起,一些新的金融业态开始出现了,互联网金融也好,或者是技术带来的金融革命的变化,不仅仅是把原来的传统金融以更高效的方式去完成。实际上是代表了对一些新的金融模式的兴起,尤其是适用于互联网端,传统金融没办法支持的情况下有大量的空白,08年之后,世界范围内尤其是中国出现了一批所谓的互联网金融的巨头,有他们的原因,也有客观的互联网经济兴起的需求,传统金融没有很好弥补。也跟中国的金融监管有关系,存在空白,被它迅速填补。08年之后,金融科技的发展,风口对外来的机构,不是商业银行主导,现在看起来,我们又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金融监管开始强化,金融要回到金融服务实体的本质,过去一些所谓的业务模式的创新,可能会在这轮的监管当中被取消掉,过去做错的事情,现在可能要重新付出代价,未来一段时间,过去金融科技,还有互联网金融的创新,重新进入一个整顿的阶段,另一方面,过去一段时间,我们看到的金融科技或者是互联网金融模式创新,给传统的金融服务的理念或方式带来的改变的话,也还是深刻的,打动了我。对银行的经营理念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
你会看到过去一两年,尤其16年以来,今年尤其这样,银行显著加快了金融科技转型的或者是发展的步伐,王行长新型银行尤其是这样,大银行也在提科技金融。利用整个金融监管的强化这样的背景,现在把很多金融的技术,和现在的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的升值和传统的拓展相结合,寻找新的发展的模式。这是新模式的发展,之前包商的刘鑫行长讲得非楚,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现在是运营模式的改变。这两年越来越多的银行开始认识,现在是小的,以后是大的,也是新的发展阶段,未来的银行就应该是这样子。或者和以前发展的思路会不太一样,而且发展的模式可能更多要通过很多合作的方式,不仅靠自己,互联网机构的合作方式去发展。
现在刚刚是起步,影响会很深远,但是现在刚开始,未来一两年、两三年当中我们会看到更多的案例、事件,表明我们这方面的发展会更加深入。
由曦:我再追曾老师一句,现在的政策约束和市场技术环境之下,今后金融业格局会产生什么样的态势?
曾刚:产业格局看怎么界定,大家跨界相互的渗透,银行也做了很多非金融机构的事,非金融机构也做了很多银行做的事。未来更多是更加融合和专业化发展的模式,不同类型的机构在整个金融链条当中,占据一个链条和一个环节,互联网技术是在于获客和大数据的应用,但是这些应用不能脱离银行的边界,以前有很多是超越了许可的边界,会回到本源,技术会把传统的模式改变,还有一些非银行的机构发生作用。未来的格局不仅仅是简单的竞争关系,原来可能是竞争关系,我起了你下去了,动不动讲颠覆,未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我进入你的场景服务我服务不到的客户,你借助我金融层面的规范和资金的来源,或者我们更强对消费者的保护,给客户提供更好的产品,未来这块的融合会越来越明显,尤其是17年,我看到这的种融合和以往简单谈,你多了一块,我少了一块,这种情况慢慢少。竞争是必不可少的,让市场更加有效率。未来可能会基于金融科技或者是大数据的基础之上,重新塑造一个金融的服务的体系。可能就不是今天简单讲不同机构做不同的事情,很多机构在干同一个事情,同一个事情上不同的链条发挥不同的作用。
由曦:谢谢王行长,总结也是非常全面,也是用到各种各样的新技术推动业务的发展和转型,特别也强调了跟科技金融公司的合作。这可能也是曾老师讲的跨界融合。曾老师,您是界最受尊敬的学者,同时也是见多识广,看了很多银行方面的转型实践。请曾老师分享一下,国内有哪些好的经验供大家学习和借鉴的?
曾刚:我们现在银行很多,有4千多家法人,不同银行,金融科技发展的策略应该是不一样的,也没有好的案例值得我们学习。在商业层面,很多模式是不可以复制的。就像阿里一样,或者像微信一样,我们不可能再复制一个微信来,你可以灭掉一个再出来一个。银行也是一样的,我们会发现有做得不错的银行,有一些经验可以学习,像招行、工行、平安都很好,一方面是自身的转型,科技的提升,以客户为中心的不断的提高效率,也充分运用新时代的传播的技术方法去改变银行传统比较呆板的形象,银行做得不错,已经在正确的道路上发展,小的银行,靠自己的能力会很难,这时候可能会和大的机构像互联网机构合作,更多是银行与银行之间的合作比较多,现在有很多股份制银行,把对外输出剥离出来,对其他的金融机构输送,有很多银行的新业务都是科技能力对外的输出,比互联网企业向银行的输出更好,更能够解决问题。银行也为来有一段时间,子公司能够成长成为金融科技领域局部的细分的真正意义上的龙头,完全是有可能,现在只是起步而已。
银行,人才是不缺,资金也不缺,最缺理念,刚才提到的枪,枪人人都有,改变不了思维,结果就会很糟糕。清朝入侵的时候,满清也是有枪,枪也不差,战斗力差了很多,理念很重要,人很重要,这需要一个过程。
现在问题是有可能管理层的理念没有跟上,下面像部门的年轻人思路很好,但是我们这些掌舵的这帮人都是以前骑马骑很好的,现在一下子改开车了,方向还是骑马这帮人控制着。这一点很麻烦了。把好多金融科技的转型搞的都是噱头或者是旗舰网点供领导参观用了。对客户没有太多的帮助。
这些人慢慢换掉了之后,随着,理念的改变,银行的能力的释放我还是可以期待的。其实有一个很大的人才储备在里面,只不过没有把他们的能力释放出来,他们有好的想法,到了上面就通不过了。这个过去得很快,我不是很悲观。你刚才说那种碾压不可能,阿里是做102年,还在不在不好说,但是银行102年是肯定存在的。目前而言,超过100年的银行都是很多的,我一定不担心,靠技术层面上可以去碾压现有的金融机构,这是不太可能的。
但是,前提是他的理念一定要跟的上,现在银行转化是很快的,像苗旭东这样的领导,这么拥抱数字时代,还是很快的,不要太悲观。金融科技业务的核心,还是会满足客户的需要,这一点很重要。而不是高大上词汇的堆砌,一上来就人工智能、区块链,背一遍,你要想,这些和满足客户的需要有什么作用,很可能是粗浅的,但是你做没做到。你在实际的提高效率上降低成本上帮你客户做到最好的服务,这是最核心的,我们现在有一点偏离这个方向了,这个我觉得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