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缘木求鱼】
具体到技术的发展,三四百年之后会是个什么样子,想象起来难度也很大。
木木
《流浪地球》,口碑、票房双丰收。不过,像所有的科幻小说一样,《流浪地球》里面的“BUG”也不少,而且许多大“BUG”已经被人唠叨过了。其实,一些“小BUG”也挺有意思,也值得唠叨唠叨。
比如,在技术能力持续快速发展三四百年之后,人类已经拥有了改天换地的能力,但从电影中的一些“小镜头”看,人类社会的组织形态,似乎也没发生什么了不得的变化。虽然“发明”了一个“联合政府”出来,但人们的生活、工作状态,乃至以此为重要基础的精神状态,跟现在的人也差不太多。
不得不说,这个“BUG”虽小,但反映出来的问题挺大。
当人类的技术能力已经大到可以带着地球满宇宙溜达的地步,但运输矿石的载重卡车却还是离不开人的双手,决定人类命运的关键“一下子”,还是需要人的肉身亲自上阵奋力一搏。这样的桥段,就有点儿不科幻。要知道,百度的,2017年就已经坐了无人驾驶的汽车,“偷偷”跑去开会了;机器人、人工智能,现在也进步神速……因此,三四百年之后的工作场景,居然还是如此落后,想想都会让人很崩溃。
工作让人崩溃,生活状态也好不到哪儿去。在没有外部能源供给的情况下,人类有信心深藏地下生活、繁衍2500年,这说明人类已经从根本上解决了能源问题,解决了生活必需品的生产问题。科技都如此发达了,居然还会有黑市存在吗?学生们居然还要端坐在课堂里听老师“絮絮叨叨”吗?灾难面前,普通的、处于背景地位的人们,居然还是空洞着眼神四处乱窜吗?
想想自己三四百年之后的子孙们,居然还是这种“不堪”的生存状态,大约就不能不泄气。也难怪当今世界上的许多人都不愿意生孩子。据说,原著里还有叛乱的情节,而且叛乱居然还成功了,更让人无语的是,叛乱分子还把坚守在“地球驾驶室”里的5000人处以极刑,行刑方式还很残忍。一下子干掉5000人,人类社会难道“返祖”了吗?这种“返祖”是如何与科技的高速发展和谐相处的?
这样的“小BUG”其实很要命。这样的“BUG”,也是迄今为止绝大部分科幻作品的通病。具体的技术,容易幻想,未来人类社会的组织形态、未来人类的精神面貌、未来人的言行状态之类的东西,就不太容易幻想。这倒也可以理解。毕竟,生活在丛林里的土人,大约怎么也想象不出超越丛林的社会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应该是一个什么样子。
其实,具体到技术的发展,三四百年之后会是个什么样子,想象起来难度也很大。以通讯技术为例,二三十年之后,通讯技术会发展到什么样子,人们大约很难想象得出来,正如二三十年之前,人们想象不到会是今天这个样子一样。这也才是一个“正常”的认知状态。
当人类还总是纠结于人工智能会不会自我发展、最终陷于“丛林窠臼”并把人类杀光光的时候,人类的科幻能力其实还是被牢牢束缚住的;在这样的束缚之下,人类的彻底解放当然就毫无可能。其实,这也是人类局限性的一个最重要的表现。
虽然,未来难以揣摩,但结合人类历史,其实还是有规律可循的。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一定会匹配什么样的生产关系。这是正统教科书上的观点。人类发展的进程,好像也确实如此。若从这个角度看过去,未来人类社会,肯定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这样想一想,心里或许就会轻松一些吧。
(作者系证券时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