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报告称2035年养老金耗尽结余,80后没退休就花光?
4月10日,由中国社科院世界研究中心发布了《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2019-2050》(以下简称:《报告》),《报告》称,仅从制度赡养率上看(不考虑人均待遇的提高),城镇企业职工基本支付压力在不断提升。简单地说,2019年是由接近2个缴费者来赡养1个离退休者,到了2050年则是几乎1个缴费者需要赡养1个离退休者。
此外,《报告》还预测,在“大口径”(包括财政补助)下,2019年全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基金累计结余为4.26万亿元,此后持续增长,到2027年达到峰值6.99万亿元,然后开始下降,到2035年耗尽累计结余。
4月12日,新京报记者针对“养老金将于2035年耗尽累计结余”的预测,就养老金制度的持续性、如何推迟养老金耗尽累计结余时间点等问题,采访了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执行研究员张盈华和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核心成员、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
[预警信号]养老金结余预计2035年耗尽
新京报:《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2019-2050》预测,到2035年我国全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将耗尽。你如何看待这一数据测算以及养老金制度的持续性?
董登新:养老金到2035年耗尽的结论是一种理论假设,也是一种预警信号。意味着现有制度,模式不变的话,有可能到2035年,我国的养老金结余就穿底了。这种预测是欧家通行做法,是国际惯例。像美国,每年都会有至少两个版本的预测,一个叫乐观模型,一个叫悲观模型,在预测期限上,也有10年期的预测,甚至70年期的预测,这类预测是基于一系列的假设前提,比如缴不变,人口死亡率不变、人口寿命不变、退休年龄不变等。
目前,我们养老金的精算和预测,基本上都是模仿美国的做法,根据美国的预测,他们的养老金耗尽的时间和我国是差不多的,但丝毫不影响美国养老金系统的正常运行。
在我国,养老保险的精算和模型的预测只是刚刚起步,还非常缺乏经验,基本都是模仿、借鉴国外的经验,因此还没有形成中国特色的模型,也没有形成一套非常科学、成熟的精算办法。
中国要尽快建立一套成熟的养老保险的精算和预测模型,这个使命和任务应该属于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他们必须来做这项工作,其他的机构、民间团体只是义务性的,他们采用的方法不一定科学,也没有责任对国家的养老保险做精算或者预测,而唯有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应该来承担精算和预测的责任,从而提出应对之策,这也是国际惯例。
张盈华:报告中对做测算的假设都做了说明,比如将单位缴费比例定为16%、将目前财政补助的增长率顺延到以后年份等。按照测算,我国从2028年开始,当期基金的收入将会小于当期基金的支出,但还有累计的结余。不过,到了2035年,将当期基金收入、财政补贴和上一年基金结余加起来用于支出,也已无法满足当年基金支出的需要。也就是从2035年开始,就需要调用战略储备基金,来满足基金收支的。这个预测,实际上是反映了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一个风险点,即养老基金累计结余将在2035年耗尽。为了避免措手不及,我们应当提前有所准备。
[社会影响]80后退休领不到养老金了?
新京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有耗尽累计结余的可能性,这是否会对普通()领取养老金有影响?是否真的等到80后退休会领不到养老金?
董登新:作为国家的养老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是不会破产的,也不可能出现养老金发不出、无法支付的情况,基本养老保险是以国家信用担保,中央财政兜底,因此养老保险是信用最高的,不会违约,也不会有风险,而且对老百姓而言,基本养老保险是稳赚不赔的。
张盈华:老百姓担心今后领取养老金会出现问题,这种担心是正常的。因为基金累计结余耗尽之后,养老金还能否按照现在的速度增长,按照现在的待遇替代水平去发放养老金,这些问题普通老百姓肯定会担心的。
但现在网络上有一些说法,说80后退休金就没了,其实这是误解,因为养老金是现收现付的,只要下一代人在工作缴费,上一代人就能一直领取养老金。不过,由于人口老龄化长期存在,而且越来越严重,如果还按现在的退休办法,制度赡养结构就会继续恶化,养老金的待遇肯定就不能像现在这样增长了,否则工作一代是不堪重负的。为了退休后能过上更好的生活,现在工作的人就要及早多储备,尽早做预防。现在80后、90后甚至马上开始工作的00后,都可以早一点加入养老金的第二支柱、第三支柱,通过长期投资和积累,在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金之上增加补充养老金。
[出谋划策]延长退休年龄or推进全国统筹
新京报:如何才能推迟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耗尽的时间点?你认为推迟养老金累计结余耗尽时间点的最大难点是什么?
董登新:要推迟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耗尽的时间点,可以加以一定的措施,进行一定的改革,调整一些定量。比如说调整缴费率、退休年龄等,又或者是控制养老金的增长速度、加大国有资产划转、推进全国统筹、延长退休年龄等等,这些办法都可以推迟养老金累计结余耗尽的时间,改善养老金支付的压力,从而改变模型预测的结果,而目前,这些措施都是可以做到的。
要推迟养老金累计结余耗尽时间点,最主要难度是,一方面,缴费率提高是不太可能的,缴费率调低是刚性、惯性的,但是要往回、往上调,不太可能。另一方面,延迟退休年龄,老百姓也比较敏感,所以执行难度也比较大。现在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加快国有资产划转,充实社保资金,操作比较简单,效果也立竿见影。另外,将来养老金的增长速度也要慢慢放缓,与CPI涨幅相适应,过去连续11年来,养老金每年提高10%,将来不可能再出现,甚至维持最近两三年每年养老金提高5%的难度也非常大,未来,每年养老金增长水平维持在2%、3%,可能是常态。
张盈华:实际上,出现养老金累计结余耗尽,是制度赡养率和参保人群年龄结构的问题。按照现在的退休政策,法定退休年龄是女工人50岁、女干部55岁、男职工60岁,实际上还有不少人早于法定年龄退休的,而预期寿命是在不断延长的,这样的话,养老保险制度的赡养率就会越来越高,既不能提高缴费率、也不能降低待遇,那么养老金制度肯定是很难持续的。
累计结余基金耗尽,应急的办法就是动用储备基金。因此,现在要加快划转国有资本充实社会保障基金的步伐,做大全国社保基金的投资规模。
从根本来看,还是要改变制度赡养率,这是最公平、最合理的措施,因为制度赡养率低的时候工作一代的缴费负担就轻一些,可寿命延长了、制度赡养负担重了,让那时工作的一代多缴费,显然是不公平的。最合理的方式是,退休年龄随着预期寿命的延长而向后推延,也无需推延到很晚,只需要保证制度赡养负担在各代是平衡的就行。目前来看,由于预期寿命延长而退休年龄没变,退休年龄与预期寿命之间的间隔就超出了合理区间,预期寿命延长了,但退休年龄并没有随之延长,领取养老金的人数就会越来越多、领取时间就会越来越长,这对基金消耗的影响是很大的。所以,我们在《报告》里除了提倡要更多地划拨国有资本、增加基金积累外,更主要的是提出,要改变我们的退休年龄,改变制度的赡养结构,让制度赡养负担回到合理轨道上。
其实这些措施都有不同程度的推进难度,比如说划拨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现在进展速度有点慢,要推动的话,还是要再增加一些决心和力度的。
再一个难度就是推迟退休年龄。其实这个问题已经讨论了很多年,但是公众有很多反对的声音,所以就需要更多的讨论,问题越说越明,才越能争取更多理解。实际上,我们现在说的推迟退休年龄,并不意味着所有的人都必须要推迟退休,它其实是有弹性的,老百姓可以按照现在的年龄退休,但领取的待遇就会比推迟退休的人要少一些,或者提前退休的待遇增长不会有推迟退休的增长幅度那么大,这就鼓励大家多工作,自愿延迟退休年龄。其实,最根本还是需要大家的理解,从心里真正理解人口老龄化的客观现实、真正理解这对工作一代形成的额外压力,就会理解推迟退休年龄的意义了。
第三个是推动我国养老金第二支柱、第三支柱的发展。目前,这两个支柱都太弱了,参与的人太少了,需要大力推进,使其成为第一支柱的有力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