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理解了市场经济运行的逻辑,也就真正能理解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了:“一旦市场力量被引入,人们追求财富的激励被确立,增长的契机迟早将随之而来。因此,理解经济增长的最好途径是理解市场如何运作”(页147)。如果说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巨大成功的最终原因是我们引入了市场机制,那么,这种中国的“市场导向的改革”过程又是怎样的?其“特征化事实”又有哪些?在这部文集的第二编,张维迎教授对此也做了很好的回顾与归纳。
回顾30多年来中国经济改革的过程,可以认为,我们之所以在过去30多年间沿着市场化道路一路走了过来,并不是我们有什么预先设定好的既定改革目标,而实际上是为从20世纪50年代到文革后期我们实行“计划经济”所导致国民经济处于崩溃边沿的形势所逼出来的。在改革开放一开始,大多数国人--包括当时大多数经济学家和政府领导人--并没有认识到“市场经济”的诸多优长及其所潜含的对经济增长的强大推动力,更没有把实行市场经济一开始就确立为我国经济改革的首要目标。只是在改革的过程中,通过逐渐放开计划管制和对人们经济活动的行政控制,并相应地慢慢引入了一点市场机制,我们才逐渐尝到了引进市场的甜头。一直到最近几年,人们才最终明白和确信市场经济是人类社会迄今所能发现的一种最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这一点。中国的经济改革,就是这样从开始“走一步看一步”和“摸着石头过河”,一路慢慢走下来,最后才逐渐走向了市场化改革路。这一过程,被维迎在书中归结为:在(文革后期)没有时间等待的情况下,尽管没有人知道如何去改革,没有人知道路在何方,没有人有权力和权威去贯彻设计好的改革进程,且没有人愿意冒大的风险,还是慢慢让全体国人和学术界逐渐认识到了市场经济的优长,并使民众渐渐习惯了市场经济的运作,逐渐接受了与市场经济相关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价值观。
现在回过头来看,1978年以来中国渐进形成的这种市场经济体制,在某种程度上恰如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学家门格尔(Menger,1883,Book3,AppendicesIandIII)和哈耶克(Hayek,1960)所言的那样是一种“非刻意达致的结果”(unintendedresult)。作为今天已渐进生成且正在演化变迁着的这种“非刻意达致的结果”的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其“特征化事实”自开始到目前一直是“渐进性演化生成的”:中国的经济改革没有严格意义上连续不断的改革目标;没有一个事先规划好的蓝图;只是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模式来进行,因而,中国的改革过程是一个实验过程,一个走走停停的变革过程,因而显示了巨大地域差异,且常常为地方政府所主导,并有一段时间是通过双轨制进行的。除此之外,维迎还认为,中国过去30多年的改革开放,并没有剥夺任何利益集团的既得利益,而是改变了既得利益的实现方式(页114-127)。这些归纳无疑都符合过去30多年中国市场化改革所走过来的历程的事实。
如果说上述中国经济改革过程特征事实的归纳只是一种回顾性描述的话,那么,作为一个多年研究微观经济学的企业理论的中国经济学家,张维迎对中国过去30多年的经济改革过程的实质则做了他自己的独到解释。譬如,在收入这本文集中的“产权变革、企业家兴起与中国经济发展”一文中,维迎就非常独到地指出:“中国过去30年间的经济奇迹,某种程度上可归功于企业家人才从政府/国家和农业部门向工商业活动的重新配置。这一变化在中国过去两千多年的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页,145)。由此,维迎还对“市场经济”下了一个他自己的独特界定:“市场经济等于自由价格加企业家。自由价格为资源配置提供信号和激励。企业家事前对所预见的价格作出反应,并对不确定条件下生产什么及如何生产作出判断性的决策”(页147)。
根据对市场经济本质的这种独特认识,维迎认为,经过中国过去30多年的改革,中国经济社会已经发生今非昔比的变化:尽管时至今日政府仍然掌握着巨大的(资源)控制权,由于在当今中国社会的大多数经济决策中企业家已经逐渐取代了政府官僚,“最具企业家才能的人现在创造价值而非分配收入和寻租”。根据熊彼特(Schumpeter,1934)的企业家创新理论,维迎指出,在中国经济中渐渐性地引入市场机制后,“逐利与生存压力驱使企业家去有效率地组织企业,发明新产品、新生产技术、新商业模式与新的组织方式”。正是通过一大批中国企业家的创新活动,“经济才得以增长和繁荣”,--“这才是中国财富和收入增长如此迅速的原因”(页147-149)。当然,市场化改革和企业家的创新活动,并不是两个分立的过程,而是同时发生的。对此,维迎解释道:“尽管我的主要论点是,对中国经济发展最好的解释是经济逐渐自由化与确立产权所导致的企业家人才再配置,但应认识到,经济发展与企业家人才的再配置构成了一种双向因果关系且互相强化。一方面,工商业企业家的兴起促进了经济发展。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商机,吸引更多企业家人才开办和拓展他们的工商业,后者接着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正是这一良性循环,持续不断地为中国经济注入了活力,使其得以成功”(页151)。
更多信息请到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