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后开工,许多用工大户却发现,他们没有等来务工人员的返城。
而就在这几天,《人民日报》一篇调查报道《节后招工难:月薪4000元仍难招人 务工者不将就》在朋友圈广为传播。
不同于近些年在解读招工难时,“人口红利衰竭导致适龄务工人员减少”等宏观而惯常的逻辑,在这篇颇见调查功力的报道中,党报的记者发现了一个新的趋势性现象:今年,有更多的务工者选择了本地就业。
报道援引浙江这一用工大省的最新数据显示,去年来浙江务工的外来务工人员占比下降。浙江全省人力资源市场数据显示,2015年求职人员中外埠人员所占比重为48.11%,较上一年同期下降2.51个百分点。
而记者对务工者的采访得知,“外出务工工资不高”、 “外出工作压力大”、“老家经济发展有潜力”,成为众多务工者留在家乡的主要原因。
在经济整体疲弱的背景下,我更愿意相信,前两个原因带来了家乡就业性价比的相对提升,而不是什么“家乡的潜力”。说到底,支撑了我们这个制造业大国数十年快速增长的候鸟们,已经疲惫了,不愿意再来回奔波。
这样的趋势,似乎暗合了我们“离土不离乡”的就地城镇化战略,但在经济放缓背景下,幸欤不幸?本地就业是否将带来区域经济的日趋均衡?恐怕都要打上个大大的问号,需做进一步的实证研究。
职业教育的机遇与困惑
当下,我更关心的是,家乡是否有候鸟们谋生刨食的天地,毕竟他们其中的大部分都是没有专业技能、或者技能单一的打工者,其中更有相当的部分长期在建筑等行业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在二三线城市房地产去库存压力重重的背景下,这些回乡就业的务工者,显然需要一次基于当地就业市场的技能再培训。
所以,当看到本地就业趋势加剧的新闻,第一反应其实是,低线城市的职业教育是否会因此迎来发展机遇。
打电话向在老家县城做职业学校校长的堂兄求证。他告诉我,节后来他的学校报名咨询的人的确有所增加,增幅大概在两成左右。这似乎印证了我的猜测,但我还没来得及为自己的判断而得意,堂兄后面的话又让我明白,现实的复杂和无奈,往往超出我们坐在电脑前的空想。
原来,对堂兄所在的这种底线县区的职业培训学校来说,十个来咨询的人,最多能有三四个报名,而流失的大部分学员中,超过一半是因为付不起学费。
以堂兄学校招生规模最大的汽车修理专业为例,随着汽车在县域间的逐步普及,一个庞大的汽车后市场,使得汽修行业不愁找到一个谋生的饭碗,甚而在当地有个不错的收入。但是,要学习汽修,仅一年的实践耗材费用就要超过5000元。这笔费用加上学费,足以把大多数农民子弟挡在门外。
记得春节期间,一篇《返乡笔记: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曾引起巨大的反响,作者以学界观察者和农村儿媳的双重身份,用冷静的笔触,描述了广大农民“卑微的悲伤”,以及乡土社会代际贫困的绝望与无奈。
而在文章的最后,作为悲悯之后的建设性思考,作者认为改变农民代际贫困传递的最自然途径是教育,然而一个更加残酷的现实是,乡村的教育资源已经凋零到“无法直视的程度”。
作者观察到的是系统性传统教育在基层的整体衰败,但如果做进一步细分,职业教育其实是贫困家庭改变命运的最后一根稻草。
教育学者教授在去年的一项调查中发现,某县初中毕业生的流向与家庭所处阶层具有明显的相关性,上层子女就读市重点高中、县重点高中的比例高达66.7%和 20.8%,而底层子女则没有人能入读市重点高中,仅有4%的学生入读县重点高中。底层子女入读本县职业高中的比例则高达66%。职业中学成了绝大多数社会底层子女初中后的主要出路,而普通高中则是中层以上子女的主要出路。
而实际上,近些年来,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一直在试图宣扬的一种理念就是“职业教育也能改变命运”。不得不说,这是教育平等“其修远兮”的无奈现实下,一个客观理性的选择。
然而,现实的残酷在于,在学界和有司的视野之外,很多的贫家子弟,其实连职业教育的门槛都够不到,也就正在失去改变命运的最后机会。
“人民贫,非教育莫与富之;人民愚,非教育莫与智之。”半个多世纪前,教育学家陶行知的话言犹在耳。
现如今,要打破贫困与教育缺失之间的恶性循环,显然需要外力提供授之以渔的金融救济。
应该说,体制内也在做着此类的实践探索。堂兄告诉我,他们学校与当地政府和银行合作了一项再就业贷款项目,通过一系列复杂的资格审核,又在他们学校参加职业培训的,可以得到一笔高达十万元的无息贷款,涵盖了培训费用和毕业之后创业的启动资金。
然而,进一步询问得知,相对于庞大的有职业培训需求的人群,能得到这种体制内金融支持的人,恐怕连千分之一都不到。而且,在基层熟人社会的环境下,一块明显低成本利益的分配,常常要付出搞定复杂关系网络的高隐性成本,一般家庭更是难以企及。
巨头的普惠金融探索
今年年初,《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正式出台,其中特别强调,“增强人民群众对金融服务的获得感”。现在看来,在传统金融体制内,这种“获得感”得之不易,必须跳出原有窠臼做创新性思考。
最近,百度金融与低线城市职业教育架构合作,在教育信贷领域的探索引人关注,也为基层职业教育发展,为希冀借助教育培训改变命运的人群,带来了一些曙光。
这家互联网巨头,将自己金融战略的视野投向教育,首先大概源于其在该领域多年的积淀。百度知道、百度百科,除了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教育品牌,今年分拆独立融资的作业帮,百度投资的沪江网、万学教育以及留学平台智课网等等业务也构成了百度庞大教育矩阵的重要部分。可以说,在互联网圈,百度在教育这一垂直领域的耕耘之深无出其右。
而百度金融在这个领域的战略性投入,也是基于其依托技术数据优势,对这个市场的深刻洞察。根据百度的数据,近两年,教育行业网民需求持续上涨,移动端检索增长迅猛,实现同比54%的大幅增长,职业教育的年度搜索量增长15%,与之相关,教育培训市场规模平均每年20%的增长量。
百度的技术和数据优势不仅能够洞察趋势,也为普惠金融带来了技术上的解决方案。作为一家技术驱动的企业,百度拥有全球最大的中文网页库和最顶尖的搜索技术储备,每天响应来自全世界138个国家的数十亿次搜索请求。这样少有匹敌的数据积累,加上其领先的大数据分析能力,就使得超出传统金融体系之外,更广泛的金融征信覆盖成为可能。
还以堂兄的职业培训学校为例,其学员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15~18岁之间的职业高中学员;一部分是没有正规学历的职业培训学员。无论是哪一种,由于年龄、收入的限制,他们都在传统金融的征信体系之外,也就意味着他们很难得到前者金融福利的垂滴。
但百度这样的互联网巨头将为更多的人建立信用评估体系,使得后续的金融服务变得现实可见。询问几家跟百度合作的教育机构得知,不同于传统金融机构繁琐的审核流程,百度只需要提供电子化是身份资料,在移动终端上就可以完成“秒级”的贷款资质审核。这样的探索,对职业教育机构来说,可以带来一个巨大的招生增量市场,如前所述,这样的增长潜力至少有三到四成。
更重要的是,在市场增量数字的背后,无数人将因此获得通过职业教育,改变自身乃至家庭命运的希望。在我看来,这既是所带来的可亲可感的福利,也是百度这样的巨头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所在。
百度总裁曾表示:“在教育领域,学生可能会有资金需求,他们或者想把钱用到培训、创业等其他地方去,但手头缺乏资金,这些人信用很好,根据他们的受教育程度,将来都会找到工作,而现在帮助他们,一方面可以体现百度的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这块本身也是业务,将会为百度培养一批忠实用户,带来长期业务增长。”
而百度金融一位负责人面对众多教育机构更是坦言,我们一定要相信,绝大多数年轻人借了钱以后,能够找到一个好学校,最后能找到工作,哪怕分五年、十年,把这个钱还了,对社会善莫大(,)焉,对教育行业也是一个巨大的机会。
我相信,对这家互联网巨头的普惠金融探索,每一个关注基层职业教育,关心新一代农村务工者命运的人,都会乐观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