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货交易还在远期时,它是可以适当偏离现货市场的,但一旦迫近现货月这样的偏离就将逐渐收窄。期货能否顺利回归现货的关键取决于实体经济参与期货交易的程度。而决定实体经济参与的前提是期货市场到底以什么形式来吸引他们?这是在普遍存在的鲜有期货交易需求的情况之下。
诚然“个性化需求”和“流动性收敛”是制约现货月交易的两大障碍,但其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来自于商品条件不成熟所产生的影响。商品条件是商品标准化程度、商品标准制定和商品质量认定等因素的总合。今天,我们刨根挖底地将这些因素挖出来,其目的只有一个,即:努力解决掉它!
1、商品标准化对现货月交易的影响
商品标准化对现货月交易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价格代表性来体现的。由于标准化交易是用一个价格来代表一类商品(合约标准框定的范围)的价格,所以交易商品的标准化好与不好对交易的影响就非常大。显然标准化好,交易价格的代表性就高;反之就不高。如果是在一个代表性不高的交易价格下交易,实体经济显然不会对此感兴趣,这使得期货市场很难与现货市场产生连接。离开了与现货市场的连接,期货市场就只能是空中楼阁,也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
2、商品标准对现货月交易的影响
商品标准何以能够对商品交易产生影响?在正常情况下,商品标准不会对商品交易产生影响,但在中国这倒成为影响交易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商品标准普遍存在标准制定者为利益相关者,这自然会使得所制定的商品标准与现实实际会产生脱节。商品标准的重要性在于商品质量检验是依据它来进行的。如果标准与实际不符其自然会对建立权威的商品质量认定体系产生负面影响。
3、商品质量认定对现货月交易的影响
质量认定是建立商品统一价值尺度的前提,没有这个前提保证商品交易一刻也不能进行。所以,权威的质量认定体系是保证现货月交易能否正常进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
影响质量认定体系建立的因素既有客因素,也有主观因素。
客观因素主要体现在商品标准化方面。质量检验基本上是以抽样检验方式进行的。而小样能否代表大样,大样能否代表全部?其与商品标准化程度有着很大的关系。如果是标准化不好的商品,它检验的重现性就会相对较弱,其代表性就会相对较差。
虽然,目前国内交易所已通过缩小交割范围来确保交易商品的标准化,但在保住标准化的同时它也舍去了大宗性,从而使得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的联系也受到极大的影响。
主观因素是商品标准制定、质检制度建立以及现场管理等方面的集合。质检制度制定得好与不好会影响到检验结果;现场管理的抽样管理是整个检验流程的重中之重,它会直接影响到检验的结果;除此之外,检验管理也很重要,它同样会影响到检验的结果。
以上即是制约现货月交易之商品条件因素分析。
也许有人会认为,一个交易平台应将其工作重点放在如何去扩大和管理交易上,至于商品条件这些玩意儿没有必要花过多的经历去管它,因为这些都是客观外界的因素,它是交易平台没有能力去管好的。
细细想来以上担心也不无道理。问题是,“基础条件决定商品交易”是一条非常重要的商品交易规律,它对期货交易的作用更大。如果交易平台对上述问题视而不管,现货月交易就很难启动;没有现货月交易的活跃,远期交易也要受到影响。即便投机能够推动远期交易在某一时期活跃,甚至非常活跃,但这样的交易是不会持续的。如果中国不努力改变其基础条件,它很难让我们做好商品交易,其更谈不上获得什么大宗商品定价权了。当然,客观条件的改变需要时间,过渡期如何做好交易才是关键。相信中间市场模式是解决过渡期期货市场发展的最佳模式。